中国注册会计师
    主页 > 期刊导读 >

论管理心理学与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控制

一、引言 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控制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运用的控制政策和程序,它既是事务所整个管理体系的核心,同时又是一项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活动。 审计工作是靠人(包括注册会计师和业务助理人员)来实现的,在执业过程中,对影响执业质量的人为因素很难控制,人的行为与心理总会影响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诸多原因引起的人的心理波动与挫折,会直接影响人的执业质量意识和责任心,并会导致“人为”的审计质量缺陷的产生。因此,在贯彻、实施《准则》的全过程中,要注意改善执业人员的心理状态,并把执业人员的士气激励纳入贯彻实施《准则》的全过程中,这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控制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执业人员在贯彻、实施《准则》中的地位 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无论是按照“管理者推动”,还是按照“收益者推动”方式建立并运行执业质量控制体系,其目标都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诉讼风险。 所谓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控制体系,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准则》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所制定的质量体系文件、工作标准及处罚责任等要求全体执业人员共同遵守,以取得预期的质量方针和目标的一种事务所管理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要求把影响执业质量的环境、信息、人员等技术与管理的因素都综合在一起,使之为一个共同目标——在执业质量方针的指引下,为达到质量目标,而相互配合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执业人员处于主导地位。 三、影响执业质量的心理波动因素 由于会计市场竞争激烈,执业环境不理想,诉讼风险大,从而给执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他们带来巨大心理压力。若当事务所在竞争中一时失利,影响执业人员收入时;亦或当事务所受到法律诉讼时,都会导致员工对事务所前途缺乏信心的心理波动。当事务所劳动报酬不均,不能“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就会对有功劳的执业人员产生负面效应,尤其是使真正有功劳的执业人员不能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时,这种心理波动的负面效应会迅速扩大和蔓延。 当事务所处于内部管理混乱状态,造成劳动纪律松懈,工作责任不清,未能形成良性的管理秩序时,一旦用规范的执业质量标准约束人员,很难扭转多年积习。相反,执业人员会有抵触情绪,产生心理波动影响执业质量。当执业人员对事务所提供的生活福利不能满足时,也会产生抵触性心理波动,从而影响执业质量。 审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业人员的素质,这实质上是以人为主体的质量保证。审计报告形成的每一阶段无不包含着执业人员队伍的素质,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是依靠高素质的执业人员获得的。 人的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而能力又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个人到目前为止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它又包含有可造就性和潜力的意思。同时,能力又是一个人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能力的发展水平又受心理特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特征,对能力的发展,对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反之,不良的心理素质,则会使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人的心理特征、心理素质影响制约着能力的发展,心理的波动,关系到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的运作,关系到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高低。 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要靠加强事务所的业务监管和提高执业人员的素质两个轮子同步运行,更靠连接两个轮子的车轴——执业人员的积极性。无论监管体系多么健全,执业人员的能力多么强,如果没有提高执业质量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执业质量很难提高。开拓人的能力和积极性,可使广大执业人员为提高执业质量充分发挥其潜力和创造力。 四、目标管理以激发执业人员的积极性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行为起源于脑神经的交合作用,其总合形成精神心理学,亦即所谓意识,由意识表现于动作时,便形成了行为。而意识则是一种内在的行为。人类的行为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自发的行为、有原因的行为、有目的行为、持久性行为。 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体系,应采用目标管理技术,运用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方针、目标的激励管理,达到全体执业人员参与质量控制的目的。目标管理是1954年美国著名管理学专家杜拉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在论述“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时认为,一个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特定目标,则这个领域必然被忽视”。因此,他提出让每个员工根据总目标的要求,实施自己的行为,才能使总目标的实现更有把握。为达到这个目标,他还主张,在目标管理的实施阶段和成果的评价阶段,应做到充分信任员工,实行权利下放和民主协商,使员工进行自我管理,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此外,成果的考核、评价和奖励必须严格按照每个员工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实际成果大小来进行,以进一步激发每个员工的工作热情,降低和减少造成员工心理波动的因素。 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即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也是人的大脑运动的基本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把外部客观事物变为人脑中的印象和概念,人的这种心理表露就构成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并且都是指向一定目标的。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发、推动和导向作用。人的价值观是其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与总看法,它决定了人的行为心理基础。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行为,还会影响到群众行为和整个会计师事务所行为,进而影响事务所对《准则》的贯彻、实施事务所的执业质量。在同一种客观条件下,对于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出不同的行为。在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同一质量控制体系的要求,如果两个执业人员的价值观相反,那么他们采用的就是截然相反的行为,认同这个要求的执业人员就会认真贯彻执行,积极主动改进自己的工作;而不认同这一要求的执业人员就会抵触,拒不执行,使体系运行受阻。这种大相径庭的行为,将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起完全不同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执业质量,事务所在选择确定质量控制目标时,就必须综合考虑和兼顾与事务所有关的人员和群体的价值观。只有在平衡各方面价值观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出合理的可操作、可检查的质量控制目标。 人的动机会驱使一个人的行为走向既定的目标。因此会计师事务所的领导者,在设置事务所的质量控制目标来激发、指导执业人员行为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其一,事务所的质量控制目标的确定,必须是与需要和动机相结合,使它既是鼓舞人心的奋斗方向,又是满足执业人员需要的目的物;其二,质量控制目标的制定、分解,必须让执业人员参与。参与程度越深,义务感就会越强;其三,当执业人员行为受阻,不能实现目标时,往往会发生两种不同的动向,一种是客观分析原因,调整行为;另一种是导致非理智行为,事务所的管理者要善于引导,避免后一种倾向发生。 目标管理是事务所运用管理心理学激励执业人员奋进的一种措施,目标管理是以全体执业人员为对象,以提高每位执业人员的工作能力为中心,以取得事务所执业质量控制目标为重点的活动。因此,它能通过提高执业人员个人工作能力,间接地与事务所质量控制总目标相结合,以求激励每位执业人员的上进心,这在客观上必然要求每位执业人员十分重视自我工作能力的提高。目标管理,强调个人工作成果和个人工作能力原则,无形中激发了执业人员重视执业质量,关心质量控制方针和执业质量改进,激发了执业人员学习和更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热情,促进了执业人员个人工作能力的提高,从而普遍地提高执业人员整体的能力、素质和质量意识,以实现由“管理者推动”向“收益者推动”的主动转变。 在贯彻实施《准则》时,运用管理心理学的原则,开展事务所质量控制目标管理,坚持全体执业人员参与制定控制总目标,会使每位执业人员感到自己为达到事务所质量控制总目标而“重任在肩”,激发每位执业人员达到目标的责任感。 执业人员的作用始终贯穿于制定审计计划、现场审计直至出具审计报告的全过程这一基本规律,决定了执业人员的文化心理和素质必然是事务所质量控制的基础。会计师事务所的一切管理(包括执业质量控制的方针、目标的管理)归根结底还是对执业人员的管理,事务所的决策者应鼓励执业人员积极参与管理,激发执业人员致力于提高审计质量。 五、结束语 在会计师事务所中,人力资源管理最为重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尤以怎样激励执业人员最为关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执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而在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控制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激发执业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一、引言 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控制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运用的控制政策和程序,它既是事务所整个管理体系的核心,同时又是一项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活动。 审计工作是靠人(包括注册会计师和业务助理人员)来实现的,在执业过程中,对影响执业质量的人为因素很难控制,人的行为与心理总会影响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诸多原因引起的人的心理波动与挫折,会直接影响人的执业质量意识和责任心,并会导致“人为”的审计质量缺陷的产生。因此,在贯彻、实施《准则》的全过程中,要注意改善执业人员的心理状态,并把执业人员的士气激励纳入贯彻实施《准则》的全过程中,这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控制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执业人员在贯彻、实施《准则》中的地位 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无论是按照“管理者推动”,还是按照“收益者推动”方式建立并运行执业质量控制体系,其目标都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诉讼风险。 所谓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控制体系,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准则》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所制定的质量体系文件、工作标准及处罚责任等要求全体执业人员共同遵守,以取得预期的质量方针和目标的一种事务所管理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要求把影响执业质量的环境、信息、人员等技术与管理的因素都综合在一起,使之为一个共同目标——在执业质量方针的指引下,为达到质量目标,而相互配合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执业人员处于主导地位。 三、影响执业质量的心理波动因素 由于会计市场竞争激烈,执业环境不理想,诉讼风险大,从而给执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他们带来巨大心理压力。若当事务所在竞争中一时失利,影响执业人员收入时;亦或当事务所受到法律诉讼时,都会导致员工对事务所前途缺乏信心的心理波动。当事务所劳动报酬不均,不能“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就会对有功劳的执业人员产生负面效应,尤其是使真正有功劳的执业人员不能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时,这种心理波动的负面效应会迅速扩大和蔓延。 当事务所处于内部管理混乱状态,造成劳动纪律松懈,工作责任不清,未能形成良性的管理秩序时,一旦用规范的执业质量标准约束人员,很难扭转多年积习。相反,执业人员会有抵触情绪,产生心理波动影响执业质量。当执业人员对事务所提供的生活福利不能满足时,也会产生抵触性心理波动,从而影响执业质量。 审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业人员的素质,这实质上是以人为主体的质量保证。审计报告形成的每一阶段无不包含着执业人员队伍的素质,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是依靠高素质的执业人员获得的。 人的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而能力又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个人到目前为止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它又包含有可造就性和潜力的意思。同时,能力又是一个人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能力的发展水平又受心理特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特征,对能力的发展,对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反之,不良的心理素质,则会使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人的心理特征、心理素质影响制约着能力的发展,心理的波动,关系到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的运作,关系到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高低。 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要靠加强事务所的业务监管和提高执业人员的素质两个轮子同步运行,更靠连接两个轮子的车轴——执业人员的积极性。无论监管体系多么健全,执业人员的能力多么强,如果没有提高执业质量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执业质量很难提高。开拓人的能力和积极性,可使广大执业人员为提高执业质量充分发挥其潜力和创造力。 四、目标管理以激发执业人员的积极性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行为起源于脑神经的交合作用,其总合形成精神心理学,亦即所谓意识,由意识表现于动作时,便形成了行为。而意识则是一种内在的行为。人类的行为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自发的行为、有原因的行为、有目的行为、持久性行为。 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体系,应采用目标管理技术,运用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方针、目标的激励管理,达到全体执业人员参与质量控制的目的。目标管理是1954年美国著名管理学专家杜拉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在论述“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时认为,一个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特定目标,则这个领域必然被忽视”。因此,他提出让每个员工根据总目标的要求,实施自己的行为,才能使总目标的实现更有把握。为达到这个目标,他还主张,在目标管理的实施阶段和成果的评价阶段,应做到充分信任员工,实行权利下放和民主协商,使员工进行自我管理,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此外,成果的考核、评价和奖励必须严格按照每个员工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实际成果大小来进行,以进一步激发每个员工的工作热情,降低和减少造成员工心理波动的因素。 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即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也是人的大脑运动的基本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把外部客观事物变为人脑中的印象和概念,人的这种心理表露就构成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并且都是指向一定目标的。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发、推动和导向作用。人的价值观是其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与总看法,它决定了人的行为心理基础。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行为,还会影响到群众行为和整个会计师事务所行为,进而影响事务所对《准则》的贯彻、实施事务所的执业质量。在同一种客观条件下,对于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出不同的行为。在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同一质量控制体系的要求,如果两个执业人员的价值观相反,那么他们采用的就是截然相反的行为,认同这个要求的执业人员就会认真贯彻执行,积极主动改进自己的工作;而不认同这一要求的执业人员就会抵触,拒不执行,使体系运行受阻。这种大相径庭的行为,将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起完全不同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执业质量,事务所在选择确定质量控制目标时,就必须综合考虑和兼顾与事务所有关的人员和群体的价值观。只有在平衡各方面价值观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出合理的可操作、可检查的质量控制目标。 人的动机会驱使一个人的行为走向既定的目标。因此会计师事务所的领导者,在设置事务所的质量控制目标来激发、指导执业人员行为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其一,事务所的质量控制目标的确定,必须是与需要和动机相结合,使它既是鼓舞人心的奋斗方向,又是满足执业人员需要的目的物;其二,质量控制目标的制定、分解,必须让执业人员参与。参与程度越深,义务感就会越强;其三,当执业人员行为受阻,不能实现目标时,往往会发生两种不同的动向,一种是客观分析原因,调整行为;另一种是导致非理智行为,事务所的管理者要善于引导,避免后一种倾向发生。 目标管理是事务所运用管理心理学激励执业人员奋进的一种措施,目标管理是以全体执业人员为对象,以提高每位执业人员的工作能力为中心,以取得事务所执业质量控制目标为重点的活动。因此,它能通过提高执业人员个人工作能力,间接地与事务所质量控制总目标相结合,以求激励每位执业人员的上进心,这在客观上必然要求每位执业人员十分重视自我工作能力的提高。目标管理,强调个人工作成果和个人工作能力原则,无形中激发了执业人员重视执业质量,关心质量控制方针和执业质量改进,激发了执业人员学习和更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热情,促进了执业人员个人工作能力的提高,从而普遍地提高执业人员整体的能力、素质和质量意识,以实现由“管理者推动”向“收益者推动”的主动转变。 在贯彻实施《准则》时,运用管理心理学的原则,开展事务所质量控制目标管理,坚持全体执业人员参与制定控制总目标,会使每位执业人员感到自己为达到事务所质量控制总目标而“重任在肩”,激发每位执业人员达到目标的责任感。 执业人员的作用始终贯穿于制定审计计划、现场审计直至出具审计报告的全过程这一基本规律,决定了执业人员的文化心理和素质必然是事务所质量控制的基础。会计师事务所的一切管理(包括执业质量控制的方针、目标的管理)归根结底还是对执业人员的管理,事务所的决策者应鼓励执业人员积极参与管理,激发执业人员致力于提高审计质量。 五、结束语 在会计师事务所中,人力资源管理最为重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尤以怎样激励执业人员最为关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执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而在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控制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激发执业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显得更加重要了。●